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天地 > 武汉心理咨询(成年人)

分离性焦虑影响宝宝心理健康 经常外出可缓解

时间:2014/12/8 11:52:59|点击数:

网友苏苏:我家宝宝11个月了,一直是奶奶帮着带的,过年回老家是我就自己带,宝宝天天跟着我,睡觉也和我一起睡,就变得跟黏我了。现在我开始上班了,每天早上出门宝宝必然大哭,晚上回家后宝宝就一直缠着我不撒手,晚上睡觉也一定要我陪着,不然就大哭。我该如何缓解这种情况?

宝宝喜欢黏妈妈是正常现象

很多妈妈都会发现,当孩子到了一个阶段时,会特别黏妈妈,有的妈妈就会担心,孩子太黏人会不会不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王玉玮教授介绍说,孩子在成长的某个阶段特别爱黏着妈妈是正常的现象,这是一种依恋的表现,也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必然的心理现象。

王教授解释说,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出生后由于养育者对他的精心照顾以及与他感情上的交流,使得婴儿和养育者之间产生了感情的联结,形成了依恋关系,而母婴之间的感情联系具有先天基础。一般孩子在6个月至2岁之间对养育者产生明显的依恋行为,这个阶段如果孩子离开了依恋对象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和反抗。依恋情感对孩子心理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对于孩子将来的社会适应性、交往技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立牢固的、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培养孩子许多现代素质的基础。

如何缓解宝宝“分离性焦虑”

婴儿早期与自己亲人分离时的啼哭也是正常的,这在婴儿心理学上称为“分离性焦虑”。在婴儿早期生活中,他在与母亲接触中获得安全感,如果与母亲分离他就会感到孤单,甚至产生恐惧,这是他对安全的渴望和爱的呼唤,是宝宝心理健康的另一种表现。但是我们不能让宝宝的这种焦虑长期持续下去,一旦宝宝由轻度焦虑转向高度焦虑,由短期焦虑转向持续的长期焦虑,就可能危及到婴幼儿的心理健康。为此,我们需要及时地、自然地缓解这种分离性焦虑。如何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王教授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让“其他人”代替妈妈

按照心理学家的移情理论的分析:“儿童一旦失去所爱的对象,便利用其他外在对象或情境作为“代替”。这里所讲的“其他人”是指宝宝的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阿姨或保姆等。当然“其他人”必须像宝宝的母亲那样来给予关爱和亲热,让宝宝能得到情感需求上的各种满足。这样做,客观上就可以分散对母亲过于依恋而带来的负荷,与此同时,这种分享性依恋也可以增强婴儿依恋的广度和丰富度,为他的社会性情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2、拓展宝宝的生活空间

家长应该尽量拓宽宝宝的接触面,让他多接触陌生环境。王教授介绍说,“行为脱敏法”是让孩子克服怯生、适应陌生环境的常用方法:当生人到来时,你可先把孩子抱在怀里,不要急于走近客人,要用你对客人热情的态度和友好的气氛去感染孩子,使他消除戒心、学会“信任”客人。

要让孩子及早步入“同龄小社会”,鼓励他与年龄相仿或稍大的孩子接触、玩耍,特别是一岁半以后,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入一个从家里走向外界的过渡时期。让孩子去接触其他小朋友,去探索自然环境,去发挥好奇心,去锻炼独立性,而不要过度限制或保护。

3、经常带宝宝外出,感受大自然

婴儿对周围环境的一切都感兴趣,对此,父母要带他到他所喜欢的地方去走走、看看、玩玩,尽可能让宝宝走出家庭小天地,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感受自然、感受社会。使宝宝的依恋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拓展他的依恋对象,丰富他的依恋内容,提高他的依恋水准。经常到外面活动的宝宝不太认生,通常情绪愉悦,依恋情绪也比较容易转移。

4、给宝宝提供丰富的环境和独立的空间

王教授提醒家长要注意家庭环境的布置和各种玩具的提供。家长应该尽量为宝宝多提供一些玩具、图书或画笔,并提供机会,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一个人玩。当孩子独自游戏时,父母可逐步地拉大与孩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使孩子逐步适应与父母的短暂分离。

5、别让宝宝形成痛苦的分离经验

因为孩子一旦经历过痛苦的分离,便会增强分离时的焦虑。突然“不告而别”或欺骗孩子,不履行诺言,或离开孩子时间过长,造成孩子的恐惧,不安全感;有的家长过分地呵护孩子,不敢放手,使得孩子胆小,不敢离开母亲,安全依恋就无法建立,孩子就特别地黏人,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就失去了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交往和认识事物的学习机会。

王教授特别提醒各位家长,在缓解婴幼儿分离性焦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有急躁情绪或采取生硬的办法,一定要耐心地给宝宝提供一个自然合适、自然拓展的过程。

本文来源: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