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发现:大多数厌食症患者死于自杀
时间:2013/12/19 13:58:47|点击数:
2006年末至2007年初,在一个厌食症论坛上活跃着一位网名为kristi4的女子。她在LiveJournal.com管理一个博客,经常发表建议、鼓励他人,还忠实记录下自己厌食的心路历程。一个周五的深夜,krisiti4发表了多篇博客谈论自己的打算。接着,她服用了大量处方安眠药、肌弛缓药和止痛片,自杀了。
在整个心理学的诸多震撼性统计数据中,kristi4的死亡悲剧不过是某一例数据中的一个小小数据点。心理学上早就发现,在各种心理疾病患者当中,厌食症患者的死亡率是最高的。每五位厌食症患者中就有一位的死因与厌食症相关联。然而,我们最近才发现,有相当多的厌食症患者都是自杀而死,而非死于饥饿。研究显示,厌食症患者比普通人的自杀几率高50-60倍。没有任何其他人群拥有如此高发的自杀率(《普通精神病学档案》第60期179页,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最近,心理学家尝试解释为何厌食症与自杀有如此紧密的联系,这一问题也将有助于解释为何有人会选择自杀这一更大的谜团。如果这一解释站得住脚的话,那么精神病学家就能采用新办法来检查病人,从中甄别出自杀倾向较强的人,由此可能挽救生命。
对于心理学家和其他研究人类行为的学者来说,自杀一直是一个让他们倍感困扰的谜。自我保护可谓是人类最强烈的几种本能之一。因此,自杀者的自杀动机必须要比自我保护本能更加强烈,才会驱使他们选择自杀这一行为。但自杀动机究竟从何而来呢?
全世界每年自杀人数约为一百万!
一个世纪以前,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Emile Durkheim)和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都对此给出了笼统的解释。涂尔干的解释并不出乎意料,他将自杀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因素,比如无法融入社会;而弗洛伊德则将其解释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他将之称为死亡本能。在他们之后,心理学倾向于将自杀动机归结为抑郁、绝望以及感情上的痛苦等因素,但这些解释都没能成功解释自杀的基本问题:在看来类似的状况下,为何有些人选择了自杀,而其他人则没有呢?
哈佛大学自杀和自残问题专家马修•诺克(Matthew Nock)表明,通过对大量自杀数据的研究,学界在自杀问题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研究者发现,现在自杀率正在不断增加,已经占到了全世界总死亡率的1.5%。
每40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
在15-24岁的年轻人当中,自杀是占据第二位的死亡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易尝试自杀,而男性自杀者则往往更易成功。
大多数自杀者都有某种心理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厌食症、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等,但其他心理疾病患者也是自杀高发人群。通常自杀者也会同时感到十分抑郁和绝望。
然而,统计数据无法告诉我们的,同样也是心理学家最想知道的,那就是哪些人群最有可能自杀。大部分感到抑郁和绝望的人都不会选择自杀,那么为什么有些人选择了这么做呢?
美国塔拉哈西市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自杀问题专家托马斯•詹纳(Thomas Joiner)于2005年开始尝试解答自杀动机问题,因为他自己的父亲就死于自杀。詹纳对自杀统计数据进行了研究,并对自杀率高于平均水平的人群予以特别关注。他认为自己发现了这些人群之间的一个共同点,而这一点则是前人未曾发现的。诺克对此评价说:“自杀问题研究领域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这么了不起的理论了。”
詹纳发现,除了感到抑郁和绝望以外,自杀者还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他们要有非常强烈的死亡欲望。当人们感到自己成为他人无法忍受的负担时,或对能够为其提供归属感的人有疏离感时,通常就会想到死亡。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成功自杀者必须有实施自杀行为的能力。这一点乍一看好像很明显,但在詹纳提出他的理论之前,没有人曾经尝试研究为什么仅有部分人能够成功自杀,而大部分人则不行。詹纳解释说,无论人们有多么想死,自杀都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类的自我保护本能太强烈了。
詹纳认为,自杀的人有两种方法可以克服自我保护本能。第一种是循序渐进。在许多自杀案例中,首次自杀都不过是试探性的,比如刀割创口过浅或用药剂量不够。直到多次尝试之后,自杀者才最终成功。
第二种方法是让自己适应痛苦或恐惧。在军队或警局任职的人如果曾经有过被枪击或目睹同事伤亡的经历,就会比较容易面对自己的死亡。而且这两个人群的自杀率都比普通人要高。同理,由于医生和外科医师对于疼痛、受伤和死亡已经司空见惯,这一人群也对自己的死相对更为淡漠。数据显示,医生的自杀率确实比普通人高出不少。这些人群在面对令大多数人恐惧的事物时所表现出的态度被詹纳称为“刚性态度”。
还有一个表现出这种”刚性态度”的人群就是厌食症患者。詹纳在他的著作《为何有人选择自杀》(Why people die by suicide,哈佛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提及了厌食症患者极高的自杀率,但是他在其后才发现了厌食症与自杀之间关联的真正原因。
2006年的一次研讨会上,詹纳指导的两位研究生吉尔•霍姆-蒂诺马(Jill Holm-Denoma)和崔西•惠特(Tracy Witte)正在听导师描述厌食症患者的高发自杀率现象。惠特发现高自杀率有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种解释:厌食症患者的自杀倾向可能并不比其他心理疾病患者更强烈,但是厌食症会导致身体极度虚弱,于是厌食症患者的自杀尝试成功率会比较高。第二种解释:厌食症会使这些患者对于痛感较为麻木,于是他们自杀的时候会比其他人更下得了手。
自1965年来全世界自杀率已增长60%
根据詹纳的假设,惠特的第二种解释应该是正确的。于是霍姆-蒂诺马开始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她随机抽取了九个自杀案例并对其进行研究,其结果相当清晰。
霍姆-蒂诺马说:“无论这些人的厌食症程度如何,他们为了能够成功自杀都不择手段,我们对此感到十分震惊。”其中三人卧轨,两人上吊,两人使用大剂量毒品,一人服用安眠药和厕所清洁剂,还有一人将自己关在加油站的厕所里,引燃垃圾桶,并用其产生的一氧化碳使自己中毒窒息而死。当然,九例自杀还不足以证明这个假说,但所有这些人都选择了用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事实也说明了一些问题(《情感紊乱杂志》第107期231页,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据霍姆-蒂诺马说,厌食症完美地满足了詹纳假说中提出的自杀所需条件。第一,社会隔离。可能发生社会隔离是因为厌食症患者会避免任何可能与食物有关的社交活动,例如外出就餐、看电影(电影院的爆米花可能会成为无法抵御的诱惑)以及拜访朋友等。其结果就是詹纳所提到的“无归属感”,他认为这是导致自杀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二,感到自己使家人朋友不堪负重。比如治疗儿童厌食症的一种常见方法就是让一名家长全天候监护孩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适应痛感。厌食症患者对自己毫不留情的绝食行为会导致阵发饥饿感引起的疼痛以及剧烈头痛。厌食症患者通常还都患有骨质疏松,这很容易引起骨折。除此以外,厌食还会影响心脏功能从而引发心绞痛。kristi4在自杀前一个月中写下的博客就证明了这几点。
诺克称,自杀条件假说是詹纳的理论当中相当有力的一点,根据这一假说可以进行自杀预测的试验,惠特提出的厌食症与自杀之间关联的原因就是一例。我们有可能通过适当心理测试而检查出一个人感到自己成为他人负担以及缺乏归属感的程度,然后利用测试结果找出较有自杀倾向的人。利用詹纳假说中提到的自杀条件还有可能检查出各类人群的自杀率。
每20次自杀尝试当中有一次能够成功
这类测试正在逐渐成形。詹纳的几个学生最近的研究表明,感到自己成为他人负担以及缺乏归属感的人较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杂志》第76期72页,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另一个研究则发现如枪击或斗殴事件等“痛苦和刺激性经历”会增长詹纳所说的一种“习得能力(acquired ability)”,即一种可以通过笔试而测查的某人实施自残或自杀的能力。
与此同时,明尼苏达大学精神病专家斯科特•克罗(Scott Crow)在研究暴食症患者的自杀率时发现这一人群的自杀率也比普通人高得多。克罗发现暴食症患者的自杀率增长了四至六倍。暴食症患者也有一定程度的绝食问题,多种生物化学标记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暴食症患者可能和厌食症患者一样较为适应痛感。
尽管所有证据都指向同一观点,詹纳认为仍然需要更多实验来支持他的理论。对此他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我们还需要将这一理论更加系统化。”
他还提到,了解人们自杀的原因最终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判断哪些人的自杀倾向较为严重,并找出自杀干预的新方法。例如,长期的心理治疗就可以帮助消除病人的恐惧感,降低其自杀的可能性。
但詹纳的理论也预言说,只要有人习惯痛苦,只要有人感到孤寂,感到自己成为他人的负担,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仍然会有人自杀。
—————————————————–
作者: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科普作者,现居佛罗里达州塔拉哈西市。
在整个心理学的诸多震撼性统计数据中,kristi4的死亡悲剧不过是某一例数据中的一个小小数据点。心理学上早就发现,在各种心理疾病患者当中,厌食症患者的死亡率是最高的。每五位厌食症患者中就有一位的死因与厌食症相关联。然而,我们最近才发现,有相当多的厌食症患者都是自杀而死,而非死于饥饿。研究显示,厌食症患者比普通人的自杀几率高50-60倍。没有任何其他人群拥有如此高发的自杀率(《普通精神病学档案》第60期179页,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最近,心理学家尝试解释为何厌食症与自杀有如此紧密的联系,这一问题也将有助于解释为何有人会选择自杀这一更大的谜团。如果这一解释站得住脚的话,那么精神病学家就能采用新办法来检查病人,从中甄别出自杀倾向较强的人,由此可能挽救生命。
对于心理学家和其他研究人类行为的学者来说,自杀一直是一个让他们倍感困扰的谜。自我保护可谓是人类最强烈的几种本能之一。因此,自杀者的自杀动机必须要比自我保护本能更加强烈,才会驱使他们选择自杀这一行为。但自杀动机究竟从何而来呢?
全世界每年自杀人数约为一百万!
一个世纪以前,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Emile Durkheim)和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都对此给出了笼统的解释。涂尔干的解释并不出乎意料,他将自杀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因素,比如无法融入社会;而弗洛伊德则将其解释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他将之称为死亡本能。在他们之后,心理学倾向于将自杀动机归结为抑郁、绝望以及感情上的痛苦等因素,但这些解释都没能成功解释自杀的基本问题:在看来类似的状况下,为何有些人选择了自杀,而其他人则没有呢?
哈佛大学自杀和自残问题专家马修•诺克(Matthew Nock)表明,通过对大量自杀数据的研究,学界在自杀问题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研究者发现,现在自杀率正在不断增加,已经占到了全世界总死亡率的1.5%。
每40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
在15-24岁的年轻人当中,自杀是占据第二位的死亡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易尝试自杀,而男性自杀者则往往更易成功。
大多数自杀者都有某种心理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厌食症、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等,但其他心理疾病患者也是自杀高发人群。通常自杀者也会同时感到十分抑郁和绝望。
然而,统计数据无法告诉我们的,同样也是心理学家最想知道的,那就是哪些人群最有可能自杀。大部分感到抑郁和绝望的人都不会选择自杀,那么为什么有些人选择了这么做呢?
美国塔拉哈西市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自杀问题专家托马斯•詹纳(Thomas Joiner)于2005年开始尝试解答自杀动机问题,因为他自己的父亲就死于自杀。詹纳对自杀统计数据进行了研究,并对自杀率高于平均水平的人群予以特别关注。他认为自己发现了这些人群之间的一个共同点,而这一点则是前人未曾发现的。诺克对此评价说:“自杀问题研究领域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这么了不起的理论了。”
詹纳发现,除了感到抑郁和绝望以外,自杀者还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他们要有非常强烈的死亡欲望。当人们感到自己成为他人无法忍受的负担时,或对能够为其提供归属感的人有疏离感时,通常就会想到死亡。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成功自杀者必须有实施自杀行为的能力。这一点乍一看好像很明显,但在詹纳提出他的理论之前,没有人曾经尝试研究为什么仅有部分人能够成功自杀,而大部分人则不行。詹纳解释说,无论人们有多么想死,自杀都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类的自我保护本能太强烈了。
詹纳认为,自杀的人有两种方法可以克服自我保护本能。第一种是循序渐进。在许多自杀案例中,首次自杀都不过是试探性的,比如刀割创口过浅或用药剂量不够。直到多次尝试之后,自杀者才最终成功。
第二种方法是让自己适应痛苦或恐惧。在军队或警局任职的人如果曾经有过被枪击或目睹同事伤亡的经历,就会比较容易面对自己的死亡。而且这两个人群的自杀率都比普通人要高。同理,由于医生和外科医师对于疼痛、受伤和死亡已经司空见惯,这一人群也对自己的死相对更为淡漠。数据显示,医生的自杀率确实比普通人高出不少。这些人群在面对令大多数人恐惧的事物时所表现出的态度被詹纳称为“刚性态度”。
还有一个表现出这种”刚性态度”的人群就是厌食症患者。詹纳在他的著作《为何有人选择自杀》(Why people die by suicide,哈佛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提及了厌食症患者极高的自杀率,但是他在其后才发现了厌食症与自杀之间关联的真正原因。
2006年的一次研讨会上,詹纳指导的两位研究生吉尔•霍姆-蒂诺马(Jill Holm-Denoma)和崔西•惠特(Tracy Witte)正在听导师描述厌食症患者的高发自杀率现象。惠特发现高自杀率有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种解释:厌食症患者的自杀倾向可能并不比其他心理疾病患者更强烈,但是厌食症会导致身体极度虚弱,于是厌食症患者的自杀尝试成功率会比较高。第二种解释:厌食症会使这些患者对于痛感较为麻木,于是他们自杀的时候会比其他人更下得了手。
自1965年来全世界自杀率已增长60%
根据詹纳的假设,惠特的第二种解释应该是正确的。于是霍姆-蒂诺马开始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她随机抽取了九个自杀案例并对其进行研究,其结果相当清晰。
霍姆-蒂诺马说:“无论这些人的厌食症程度如何,他们为了能够成功自杀都不择手段,我们对此感到十分震惊。”其中三人卧轨,两人上吊,两人使用大剂量毒品,一人服用安眠药和厕所清洁剂,还有一人将自己关在加油站的厕所里,引燃垃圾桶,并用其产生的一氧化碳使自己中毒窒息而死。当然,九例自杀还不足以证明这个假说,但所有这些人都选择了用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事实也说明了一些问题(《情感紊乱杂志》第107期231页,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据霍姆-蒂诺马说,厌食症完美地满足了詹纳假说中提出的自杀所需条件。第一,社会隔离。可能发生社会隔离是因为厌食症患者会避免任何可能与食物有关的社交活动,例如外出就餐、看电影(电影院的爆米花可能会成为无法抵御的诱惑)以及拜访朋友等。其结果就是詹纳所提到的“无归属感”,他认为这是导致自杀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二,感到自己使家人朋友不堪负重。比如治疗儿童厌食症的一种常见方法就是让一名家长全天候监护孩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适应痛感。厌食症患者对自己毫不留情的绝食行为会导致阵发饥饿感引起的疼痛以及剧烈头痛。厌食症患者通常还都患有骨质疏松,这很容易引起骨折。除此以外,厌食还会影响心脏功能从而引发心绞痛。kristi4在自杀前一个月中写下的博客就证明了这几点。
诺克称,自杀条件假说是詹纳的理论当中相当有力的一点,根据这一假说可以进行自杀预测的试验,惠特提出的厌食症与自杀之间关联的原因就是一例。我们有可能通过适当心理测试而检查出一个人感到自己成为他人负担以及缺乏归属感的程度,然后利用测试结果找出较有自杀倾向的人。利用詹纳假说中提到的自杀条件还有可能检查出各类人群的自杀率。
每20次自杀尝试当中有一次能够成功
这类测试正在逐渐成形。詹纳的几个学生最近的研究表明,感到自己成为他人负担以及缺乏归属感的人较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杂志》第76期72页,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另一个研究则发现如枪击或斗殴事件等“痛苦和刺激性经历”会增长詹纳所说的一种“习得能力(acquired ability)”,即一种可以通过笔试而测查的某人实施自残或自杀的能力。
与此同时,明尼苏达大学精神病专家斯科特•克罗(Scott Crow)在研究暴食症患者的自杀率时发现这一人群的自杀率也比普通人高得多。克罗发现暴食症患者的自杀率增长了四至六倍。暴食症患者也有一定程度的绝食问题,多种生物化学标记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暴食症患者可能和厌食症患者一样较为适应痛感。
尽管所有证据都指向同一观点,詹纳认为仍然需要更多实验来支持他的理论。对此他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我们还需要将这一理论更加系统化。”
他还提到,了解人们自杀的原因最终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判断哪些人的自杀倾向较为严重,并找出自杀干预的新方法。例如,长期的心理治疗就可以帮助消除病人的恐惧感,降低其自杀的可能性。
但詹纳的理论也预言说,只要有人习惯痛苦,只要有人感到孤寂,感到自己成为他人的负担,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仍然会有人自杀。
—————————————————–
作者: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科普作者,现居佛罗里达州塔拉哈西市。
本文来源:武汉心理咨询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