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天地 > 儿童青少年心理专栏

心灵粗糙的直接后果——扼杀孩子的自信心

时间:2014/1/2 14:07:17|点击数: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心灵常常因为细腻而伟大。

这句话使我的心灵久久不能平静。对学生的粗暴,难道不是因为我们的心灵缺乏细腻么?

我目睹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10多岁的男孩,在和三个小伙伴玩,他们蹦蹦跳跳,脸上红扑扑的,洋溢着童贞的幸福。这时,他的母亲出现了:“某某,你还在玩?!你的作业完成了么?你还好意思玩?你还有脸玩!”孩子小声辩驳了一句什么,结果引来了**的冲天火气,训斥像连珠炮似的横扫过去,俨然像个威严的警察在训斥嫌疑犯!

刹那间,四个刚才还在快乐的天堂里的孩子,已经是脸如死灰。一会,妈妈阴着脸走了。四个孩子什么也没有说而离去。那个孩子慢慢地往家里走去。

我注意到了他此时的眼睛。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也没有愤怒,就那样空空的,他走着,我望着他的背影,长的很好看,打扮得也很好。可是,分明写满了无奈。我的心震撼了!是啊,这么大的孩子,正是自尊在形成的时候,他们正在快乐,正在友谊,正在自信地欢度童年……突然之间,就进入了冰窟一样的世界,还有什么样的心灵不会留下阴影呢?

这样一个小小的事情,如果平淡地说出来,谁也认为这很正常。这个妈妈很正确。这不是很应该的么?对贪玩的孩子就应该这样啊,否则那还不乱套了?这就是我们的心灵缺乏细腻的缘故!

心灵的粗糙使你对孩子的感受视而不见,其直接后果就是扼杀了他们本来就不太坚强的信心!信心,就这样被摧毁了。信心,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名词,其实正是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出现的根源。

真正树立起对自己教育理想的信心,树立起对学生前途的心,也就是让“预见”成为我们骨子里的东西,并不是下一个“我一定要牢固树立对自己和学生的坚强信心”的决心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这需要一系列的方法。

这方法,不但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还涉及脑科学、全息论、信息论、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灵魂性工程。

本文来源:武汉心理咨询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