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犯错后会承认吗?
时间:2017/6/12 11:35:51|点击数:
不论大人小孩,不小心也好、一时冲动也好,难免有做错事的时候。因为不想被发现,人有时候会选择说谎来掩盖自己的错误,但常常演变成说了一个谎就得再说一个更大的谎来圆谎,最终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希望家中小朋友在犯错后能勇于认错,该怎么做呢?
虽然小孩很小就知道有些行为是不对的,像是未经允许擅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推撞别人抢玩具,他们也知道为了掩盖自己的犯行而说谎是不对的,但这不代表他们不会这样做。毕竟利益当前(糖果、玩具),又不想受罚(别说孩子了,毕竟大人也是这样嘛)。而过去的研究指出,较年幼的儿童(4-5岁以下)即使明知道推别人、偷东西、事后再说谎掩饰等等行为是错误的,仍然预期做出这些行为的孩子会觉得开心。因为行为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且做错事没有被发现。随着儿童年纪逐渐增加,他们才慢慢的有其他情绪,像是做了不好的事因而觉得羞愧、担心自己做的事被发现、害怕被处罚、担心自己的谎言被揭穿…等多种情绪。
我们可以从以下实验中4-5岁儿童和7-9岁儿童的反应,来看出两个年龄族群之间的差别。实验中,小朋友会听到两个故事:
故事一
有个小朋友叫做小虎。有一天,小虎去朋友家玩,他去厨房的时候,发现桌上有糖果。小虎知道这是他朋友的糖果,但是他很想吃糖果,他想把糖果放进口袋里。〔Q1:小虎自己拿别人的糖果,这样对吗?〕他看了看四周,厨房里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跟朋友的狗狗。于是他把糖果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带回家去。〔Q2:这时候小虎的心情怎么样呢?为什么?〕
回到家后,妈妈问小虎在朋友家做了些什么呀?小虎想了一下,决定不要告诉妈妈他偷拿糖果的事。〔Q3:小虎决定不要告诉妈妈偷糖果的事情后,心里觉得怎么样呢?为什么?〕
到了晚上,小虎准备要睡觉了。妈妈跟小虎说晚安的时候,小虎决定向妈妈坦白,告诉妈妈他偷糖果的事。〔Q4:小虎告诉妈妈这件事以后,心里觉得怎么样呢?为什么?〕aiwo999.com
故事二
有个小朋友叫做小豹。小豹在学校玩的时候,想要玩荡秋千。这时候有一个女生也准备要玩荡秋千,可是只剩下一个秋千是空着的。小豹心想,如果把这个女生推开,他自己就可以玩到荡秋千了〔Q1〕。他看了一下,旁边没人在注意。所以他就推了这个女生一把,抢到了秋千。〔Q2〕回到家以后,妈妈问小豹今天在学校做了些什么。小豹想了一下,决定还是不要跟妈妈提他推人这件事好了。〔Q3〕到了晚上,小豹决定告诉妈妈一件事。他跟妈妈说,他今天在学校玩的时候,看到一个女生自己不小心在秋千旁边跌倒。〔Q4〕
猜猜看,4-5岁的小孩和7-9岁的小孩,在听到以上两个故事时,分别会怎么回答Q1、Q2、Q3和Q4?
这个实验的结果显示,4-5岁和7-9岁两组参与者对Q1的反应相同,但对其他问题的反应却大不相同。以下便是他们的答案-
Q1:两个年龄层的小朋友都表示,擅自拿别人的糖果/推别人是不对的。
Q2:4-5岁的小朋友认为,小虎拿了糖果、小豹推了女生得到秋千之后,心情应该不错。为什么?因为他们有糖果吃,有秋千玩哪!但7-9岁的小朋友却认为小虎小豹的心情可能不大好,因为他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小虎/小豹做错事这点。
Q3:小虎、小豹一开始没有跟妈妈坦承,他们的心情如何?4-5岁小朋友觉得小虎、小豹成功地呼咙了妈妈,大概觉得很开心。7-9岁小朋友则认为他们的心情应该是不好的,因为他们不诚实。
Q4:故事的最后,小虎向妈妈坦承自己拿了糖果,而小豹则是编了一个谎。4-5岁小朋友认为小豹应该比小虎开心,但相反的,7-9岁小朋友认为小虎比小豹开心,因为小虎选择诚实告诉妈妈自己做错的事。
至此,应该可以很明显地看出4-5岁和7-9岁儿童的差别吧!
其实还有一个Q5,问的是当小虎向小虎妈坦承犯行之后,小虎妈的反应为何,小虎妈会因为小虎的诚实而感到开心吗?实验者同时也询问参与者的父母,这些小朋友平常在家做错事时,会不会自白。那些认为小虎妈会不开心的小朋友,跟那些认为小虎妈不会不开心的小朋友相比之下,平常犯错之后自白的频率比较少。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另一系列的实验。
在听了什么样的故事之后,能够提升小朋友揭露自己做错事的意愿呢?研究发现,能够有效诱发3-7岁小朋友坦承自己做错事的,是「华盛顿砍倒樱桃树」这个赞扬「诚实是被鼓励的行为」的故事,而不是「狼来了」或「小木偶」这类「说谎会倒大楣所以你最好别说谎」的故事。
综合来看,如果想要鼓励小朋友在犯错之后能够诚实承认自己做错事了,仅仅只是一个劲儿地向孩子强调说谎的坏处,效果不会太好。倒不如以行动让孩子知道大人虽然会因为他们做错事而不高兴,但仍然期待能听到孩子主动揭露,也会为孩子的诚实而开心,同时也可以提醒他们诚实是社会所赞许的好行为。
参考文献:
Smith, C. E. & Rizzo, M. T. Children’s confession- and lying-related emotion expectancies: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to parent-reported confession behavior. J. Exp. Child Psychol. 156, 113–128 (2017).
Lee, K. et al. Can Classic Moral Stories Promote Honesty in Children? Psychol. Sci. 25, 1630–1636 (2014).
Talwar, V., Yachison, S. & Leduc, K. Promoting Honesty: The Influence of Stories on Children’s Lie-Telling Behaviours and Moral Understanding. Infant Child Dev. 25, 484–501 (2016).
--
作者:英国伦敦学院大学(UCL)认知神经科学博士。研究人类行为的脑神经机制。喜欢在《Wen-Jing的科学文献报告》上与大家分享地球上最新的科学新知。
本文来源:心理咨询